“一庫三網”的宜昌“智慧消防”信息系統到底是什么樣的?
大數據時代,我們探索的是,如何讓海量信息轉變為消防大數據;我們探尋的是,如何讓模糊的責任邊界轉變為有跡可循的規范行為;我們探求的是,如何打造以“防消互聯”為核心的智能應用,我們時刻在思考,在實踐,在持續創新中。
近年來,我們以宜昌“智慧城市”建設為契機,依托市政府云平臺,嵌入消防大數據,著力構建“一庫三網”的“智慧消防”信息系統:建立開放共享的消防大數據庫和全域覆蓋的齊抓共管治責任網、動態響應的火災防控網,精準高效的滅火救援網,有效提升了城市抗御火災的能力。
在火災防控的現實斗爭中,大量傳統信息未能通過反復排查完全掌握,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又帶來了海量新信息,加之部門間“信息孤島”長期存在,匱乏的基礎,影響了消防工作的精準發力,因此,建立開放共享的消防管理信息數據庫勢在必行!
我們需要怎樣的信息數據?
一是主動采集。1.1萬名網格管理員,深入居民住戶、十小門店,通過社區E通采集建筑、人員、地理坐標和火災隱患等信息;消防官兵結合熟悉演練與監督檢查,使用消防手持終端,采集消防站點、重大危險源、消防設施等信息。
二是關聯共享。托三峽云計算中心,對接共享公安、房管、工商、氣象等部門的數據庫,實時互通人口、房屋、法人、氣象等11類城市部件信息;對接共享第三方交易平臺,實時獲取?;?、倉儲、物流等動態信息。
三是融合生成。整合現有的作戰訓練、后勤裝備、消防監督、戶籍化管理等業務系統,架設系統數據接口,全面獲取消防執勤實力、重點單位防火巡查、設施維保、安全評估、三項備案報告、應急疏散預案等信息,接入行政許可并聯審批、火災隱患舉報、消防網上課堂、城市消防安全物聯網等系統信息,實時研判生成數據。
我們如何確保信息數據的準確實用?
一是甄別比對:對采集的信息自動比對,甄別無誤后錄入數據庫,殘缺信息、錯誤信息發回原采集單位復核,修正后再錄入。
二是歸類入庫:將采集的數據分類入庫,歸為居民住戶、城市部件、消防業務、地下管網、滅火救援力量等12類進行存儲。
三是自檢清洗:以日、月、季為頻次進行數據自檢,定期清理過期數據、重復數據。
從分散到集成,責任結構更加清晰
從單體到互聯,責任鏈條更加堅固
從模糊到精準,責任評價更加公正
從人防到技防——防控手段更加豐富
一是探頭站崗
二是物聯放哨
三是鼠標巡邏
從被動到主動——防控重點更加突出
從治標到治本——防控思路更加清晰
無數起血的事故教訓反復警示,消防安全關鍵在“防”,能不能防得住,關鍵在人。消防安全形勢的根本好轉,最終取決于全民消防意識的提高。
打造全方位參與的消防宣傳“空中課堂”、“兩微一端”、“WIFI熱點提示”,互動化推送消防安全“三提示”內容、常用消防知識技能、重要節點消防提示。依托消防監管服務云平臺為社會單位提供消防知識庫,匯集消防技術規范、消防知識PPT、消防安全警示片、消防宣傳微電影、片花等。將“智慧消防”與農村智能廣播系統對接,打造覆蓋市、縣、鄉、村四級廣播的“村村響”消防宣傳平臺。利用社區E通,建立“掌上關照網”,網格員定期向老弱病殘等特殊人群推送消防宣傳提示。
為了解決滅火救援戰斗中,信息掌握不全、處置效能不高、資源互聯不通等問題,我們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整合社會救援體系,完善消防力量部署、創新指揮作戰效能、推動防消互聯互通,實現滅火救援網高效實用。
從常規布局到合理設防,力量輻射更加科學
我們運用“智慧消防”信息系統,一是根據現有消防力量的布點情況,查找滅火救援半徑的薄弱點和空白點,布點建站。
二是根據歷年火災和救援基礎信息情況,查找火災防控的重點區域,布點建站。
三是結合城市建設規劃,將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給水、消防車道、消防通訊等城市消防設施與布點建站同步規劃。
從單線聯系到一鍵調度,聯勤聯動更加高效。
依托“智慧消防”系統,我們將全市現役消防隊、小型消防站、政府專職消防隊、企業專職消防隊、微型消防站等消防應急救援力量和供水、供電、衛生、環境、醫療等相關應急部門與E+119指揮調度平臺對接成網。
接警后,根據事故災害類型,平臺會按照5級處置程序,自動生成人員、車輛、裝備、藥劑等力量編程,第一時間發至各臨近救援力量的接收終端,實現一鍵調度,聯合處置。
從“背靠背”到“面對面”,現場指揮更加精準。
依托“智慧消防”數據庫,構建語音、文字、視頻等全要素接警模式,第一時間精準定位,第一時間傳送災情信息、第一時間調取相關信息(掌握周邊建筑人口、消火栓、消防重點單位、攝像頭、人員信息、消防力量)。通過車載視頻傳輸裝置、消防E通手持終端、移動4G圖傳設備、城市天網監控系統等設備,實時掌控救援現場情況。
搭建以市縣區應急辦、消防指揮中心、部門應急力量、專家組和現場作戰力量為主要成員的“合成作戰平臺”,實時視頻通話、文件分發共享,在線會商、在線互動。同時,建立電子沙盤,將戰斗車輛擺布、進攻路線選擇等現場決策信息,繪制成戰斗部署圖,同步推送現場作戰力量,實現全程可視化、高效能指揮。
從兩線作業到互聯互通,防消結合更加緊密。
在“智慧消防”建設實踐中,我們取得了從0到1的突破,也收獲從1到N的驚喜。三年來,全市火災形式整體穩定、穩中有降,2015年,火災四項指數,同比分別下降23.6%、75%、100%、63.4%;服務經濟、服務民生,創造了良好的消防安全環境。
我們期待,在不遠的將來,以大數據為支撐,進一步通過感知、物聯、智能的方式,提升消防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互動能力和高水平的信息利用能力,為城市裝上網絡神經系統,實現智慧技術高度集成、智慧服務高效便民,讓每一個人、城市里的每一個元素,都成為“智慧消防”的參與者、建設者和受益者。
智慧消防,我們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