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監控報警聯網系統通用技術要求.doc
前??? 言
本標準的全部技術內容為強制性。
請注意,本標準的基本內容有可能涉及專利,本標準的發布機構不應承擔識別這些專利的責任。
本標準的附錄A為資料性附錄。
本標準由公安部科技局提出。
本標準由全國安全防范報警系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S/TC100)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
引??? 言
近些年來,我國監控系統建設在技術水平和實際應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初步形成了社會治安技術防范的基礎網絡。然而,目前國內已建成的監控系統大都自成體系,相互間缺少統一規劃和技術協調,不能有效實現網絡的信息資源共享,沒有形成面向公安實戰的綜合應用系統集成平臺,制約了技術防范在城市社會治安管理中作用的發揮,難以滿足報警、視頻監控專業化、社會化管理的要求。
為了能夠在城市范圍內實現由不同設備構成的系統之間的聯網和互操作,綜合應用各種報警和監控資源,逐步實現全國聯網,特制定本標準。本標準根據我國公安報警監控業務的特點和實際需要進行編寫,重點內容是系統的設計原則、系統結構、系統技術要求、系統設備要求、視音頻傳輸要求、系統安全性、電磁兼容性、電源、環境適應性、可靠性等,并提供聯網系統建設模式供參考。
城市監控報警聯網系統通用技術要求
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城市監控報警聯網系統(以下簡稱聯網系統)的設計原則、系統結構、系統技術要求、系統設備要求、視音頻傳輸要求、系統安全性、電磁兼容性、電源、環境與環境適應性、可靠性等通用技術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城市監控報警聯網系統的總體規劃、方案設計、工程實施、項目驗收以及與之相關的系統設備開發、生產和質量控制。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4943-2001???????? 信息技術設備的安全
GB8898-2001???????? 音頻、視頻及類似電子設備安全要求
GB16796-1997安全防范報警設備安全要求和試驗方法
GB17859-1999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等級劃分準則
GB50057-1994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
GB50198-1994民用閉路監控電視系統工程技術規范
GB50348-2004?????? 安全防范工程技術規范
GA308-2001?? 安全防范系統驗收規則
GA/T74-2000??????? 安全防范系統通用圖形符號
GA/T75-94?????????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與要求
GA/T367-2001視頻安防監控系統技術要求
GA/T368-2001入侵報警系統技術要求
GA/T379-2002報警傳輸系統串行數據接口的信息格式和協議
GA/T388-2002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操作系統技術要求
GA/T388-2002B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管理要求
GA/T390-2002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通用技術要求
YD/T 1171-2001IP網絡技術要求--網絡性能參數與指標
RFC 3261 SIP:會話初始協議
3 術語、定義和縮略語
下列術語、定義和縮略語適用于本標準。
3.1 術語和定義
3.1.1 視頻探測 video detecting
采用光電成像技術(從紅外到可見光譜范圍內)對目標進行感知并生成視頻圖像信號的一種探測手段。
3.1.2 視頻監控 video monitoring
利用視頻探測手段對目標進行監視、控制和信息記錄。
3.1.3 視頻移動偵測 video moving detecting
利用視頻處理技術探測現場圖像變化,一旦達到設定閾值系統即能感知并可激發后續規定動作的技術措施。
3.1.4 城市監控報警聯網系統? city area monitoring and alarming network
城市監控報警聯網系統(以下簡稱聯網系統)是指城市范圍內實現了互聯、互通和互控的、基于視頻業務的綜合監控系統,包含組成該系統的所有相關軟件和設備。音頻、報警和數據信息可作為本系統的擴展業務存在。
3.1.5 用戶終端 user terminal
經過聯網系統注冊并授權的,有數據和/或設備操作需求的客戶端設備。
3.1.6 前端設備? front end device
指分布于探測現場的各類信息采集、控制設備。在本系統中,主要指攝像機及其配套的設備(如鏡頭、云臺、防護罩、各類入侵探測器、聲音相關設備等)。
3.1.7 監控點? monitoring site
前端設備安裝或監控的場所。
3.1.8 監控中心?? monitoring center
聯網系統中的某一級信息匯集、處理和共享的節點??蓪λ鶎俦O控點信息實施集中監視、有效控制和管理;可與其它相關業務系統實施聯動,支持相關部門實施城市安全管理。
3.1.9 報警聯動 action with alarm
報警信號觸發相關系統、設備進行動作(如報警圖像復核、照明控制、信息服務等)。
3.1.10 圖像質量 image quality
能夠為觀察者分辨的光學圖像質量,它通常包括像素數量、分辨率和信噪比,但主要表現為信噪比。
3.1.11 視頻編碼設備? video coding device
具有視頻信號的數字采集、編碼、網絡傳輸功能的設備,并可帶有音頻處理、設備控制、視頻移動偵測、圖像存儲和回放等特定功能。
3.1.12 視頻解碼設備? video decoding device
具有數字壓縮視頻的解碼還原功能的設備,并可帶有音頻處理、設備控制、數據交換、圖像分割顯示等特定功能。
3.1.13 監控管理平臺? monitoring management platform
監控中心軟件系統中建立在系統協議層之上的,實現信息資源管理、設備管理、用戶管理、網絡管理、安全管理等功能的軟件平臺。
3.1.14 安全隔離設備? isolating device for security
能夠實現國家關于涉密計算機信息系統與公共信息網絡物理隔離要求的安全設備,該設備也可提供防火墻的功能。
3.1.15 抗易損防護anti-damageable protection
保證系統安全、可靠、持久運行并便于維修和維護的技術措施。
3.2 縮略語
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會話初始協議
RTSPReal-Time Streaming Protocol實時流化協議
RTP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實時傳輸協議
RTCPReal-time 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實時傳輸控制協議
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虛擬專用網絡
UUID??? 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全局唯一標識符
IPInternet Protocol因特網協議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傳輸控制協議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戶數據報協議
B/SBrowser/Server瀏覽器/服務器
4 系統設計原則
4.1 互通性
聯網系統內各級監控中心之間能夠有效地進行通信和共享數據。
4.2 實用性
設計合理,結構簡單,切合實際,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滿足公安業務工作需求。
4.3 擴展性
采用模塊化設計,系統規模和功能易于擴充,系統配套軟件具有升級能力。
4.4 規范性
控制協議、視頻編解碼、接口協議、視頻文件格式、傳輸協議等應符合本系列標準中的規定。
4.5 易操作性
提供清晰、簡潔、友好的中文人機交互界面,操控簡便、靈活,易學易用,便于管理和維護。
4.6 安全性
對系統采取必要的安全保護措施,防止非法接入、非法訪問、病毒感染和黑客攻擊,防雷擊、過載、斷電和人為破壞等。
4.7 可靠性
采用成熟、穩定和通用的技術和設備,關鍵部分應有備份、冗余措施,能夠保證系統長期穩定運行,有較強的容錯和系統恢復能力。
4.8 可維護性
系統應具備自檢、故障診斷及故障弱化功能,在出現故障時,應能得到及時、快速的修復。
5 系統結構
5.1系統總體結構
5.1.1總體架構
該系統應是能覆蓋整個城市的集成式、多功能、綜合性網絡系統。從系統構成的主體類型上可分成監控資源、傳輸網絡、監控中心和用戶終端四個組成部分,監控資源是系統監控信息的來源,傳輸網絡是連接監控資源、監控中心和用戶終端的媒介,監控中心是系統的信息管理和共享平臺,用戶終端是系統的信息服務對象。從傳統的區域視頻監控概念上系統可以分成前端、傳輸/變換、控制/管理、處理/顯示四個部分。聯網系統總體架構如圖1所示。
圖1 聯網系統總體架構
5.1.1.1 監控資源
具體體現為信息采集前端,既可以是前端設備,也可以是區域性網絡。
5.1.1.2 傳輸網絡
傳輸網絡可以是公安專網、公共通信網絡,也可以是專為聯網系統建設的獨立網絡;可以是IP網絡,也可以是模擬傳輸線路,或IP網絡和模擬傳輸線路共存;傳輸方式可以采用有線傳輸,也可采用無線傳輸,或有線/無線混合傳輸。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傳輸方案,無論采用何種網絡、何種傳輸方式,均應保證接入公安專網的安全問題。
5.1.1.3 監控中心
監控中心可分為公安監控中心和社會監控中心。
公安監控中心是指由公安部門管理和使用的、具有接處警能力的監控中心。公安監控中心分級設置,在市局設置一級監控中心,區(縣)分局和交警、消防等業務部門設置二級監控中心,派出所設置三級監控中心。各城市根據本地情況選擇公安監控中心的分級和數量。
社會監控中心指社會其他單位建設和管理的監控中心。公安監控中心可接收來自社會監控中心的報警及圖像、聲音信息。
5.1.1.4 用戶終端
用戶終端包括公安用戶和社會用戶,用戶通過用戶終端實現對監控資源的訪問和控制,用戶終端的行為受到監控中心的管理和授權。
5.1.2 區域監控系統結構
區域監控系統從構成的設備及技術上可分成前端、傳輸/變換、控制/管理、處理/顯示四個基本部分。
5.1.2.1 前端
實現信息采集功能,是監控資源的具體體現,指需要接入到各級監控中心的前端設備和/或區域性網絡。根據需要可以是圖像采集設備、聲音采集設備、入侵探測設備等,也可是一個區域性視頻監控報警系統的輸出端口。
圖像采集設備主要是各種攝像機及其附屬配套設備、前置傳輸設備;聲音采集設備主要指拾音器、揚聲器及其配套前置傳輸設備,在有現場廣播、雙向對講等需求情況下采用;入侵報警設備主要是現場設置的各類探測器、報警控制器等;區域性網絡的輸出端口是指單位、社區設置的監控報警系統向各級監控中心傳遞信息的輸出端口。
5.1.2.2 傳輸
實現視頻、音頻、報警、數據等信息在模擬或IP網絡上的有效傳遞和交換。主要設備包括傳輸設備、視頻編/解碼設備。
5.1.2.3 控制/管理
實現監控資源的控制、管理和監視等功能,主要在監控中心集中實現。通過授權也可在用戶終端對監控資源進行訪問和控制。
控制管理的主體主要包括視頻切換、服務器等設備,以及監控管理系統軟件平臺??刂?管理的對象涉及系統的所有設備。
5.1.2.4 處理/顯示
處理/顯示是聯網系統對圖像、聲音、報警、數據等采集信息的最終應用。具體方式可以是通過顯示設備、用戶終端將信息直接反饋到用戶,也可以是將信息進行記錄留待用戶日后查閱,或對信息進行智能化加工分析、觸發其它相關系統聯動等。
主要設備包括視頻編/解碼設備、存儲設備、顯示設備、用戶終端等。
5.2 系統組網模式
根據聯網系統的功能需求,結合現有區域型視頻監控與報警系統的結構模式和聯網要求,并考慮新建系統與原有系統的兼容,本標準推薦五種基本組網模式供參考。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可選擇一種或綜合其中幾種模式進行實現。具體見附錄A。
5.3 系統軟件結構
5.3.1? 參考模型
系統軟件參考模型包括系統協議層和監控管理平臺,監控管理平臺建立在系統協議層的服務之上。監控管理平臺結構上從高到低分成業務層、應用層和服務層。系統軟件參考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系統軟件參考模型
5.3.2監控管理平臺
5.3.2.1 業務層
監控管理平臺的業務層可根據各地實際情況有選擇地實現,一般來說,業務層可包括報警、電子巡邏、現場指揮、視頻資料的快速查找、報警信息處理和公安綜合研判等方面的業務。
5.3.2.2 應用層
監控管理平臺的應用層是監控中心完成各種系統功能和圖像調度管理的核心控制軟件,可以分為圖像管理子層和系統管理子層。
圖像管理子層可完成實時圖像點播、歷史圖像檢索和回放、設備控制、存儲和備份、報警聯動等功能,具體參見本標準6.1的要求。
系統管理子層負責對聯網系統的用戶和設備進行管理。功能如下:
用戶和權限管理:設定管轄范圍內用戶、組、角色的權限。用戶管理可包括用戶注冊、用戶查詢、用戶增加和刪除、用戶訪問權限管理、用戶鎖定和解鎖、用戶分組管理、用戶訪問記錄查看等功能;對系統的管理、視頻瀏覽、前端設備控制、歷史圖像資料的刪除、復制、瀏覽等操作行為可設定權限,權限可被收回。
設備管理:軟硬件資源的配置及查詢;系統性能的實時監視;系統設備的故障告警監視、故障診斷、及定位分析,告警日志的創建及維護等。
安全認證:驗證用戶的訪問權限和優先級,監測和記錄用戶進行的訪問和操作等;驗證接入設備的合法性,并注冊合法設備。
5.3.2.3 服務層
監控管理平臺的服務層是由不同功能的軟件模塊組成,為應用層和業務層提供服務。服務層可分為數據庫服務、存儲服務、視頻轉發服務、Web服務等。
數據庫服務:應采用分布式數據庫,存儲設備和圖像的索引信息、報警信息、用戶資料和權限、系統運行日志,為數據和圖像檢索、身份認證和權限管理提供存儲和檢索服務。